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现象,许多能吸收光的物质并不一定能发出荧光;能发出荧光的化合物也不一定能作为荧光增白剂使用。一个化合物能成为荧光增白剂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化合物本身接近无色,通常略带黄色。
(2)要求化合物发出的荧光具有-定 的强度,并且有一 定的荧光波长范围(400~500nm的可见荧光)。
(3)具有普通染料的特性,即具有良好的溶解性或分散性,对被增白的基质具有足够好的亲和力或可染性,具有一定的耐洗、耐晒、耐熨烫等染色牢度。
(4)合成纤维和塑料用的荧光增白剂要有较好的耐溶剂性、热化学和光化学稳定性。
据三而化工的了解,目前使用的荧光增白剂几乎都是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认知度较高的就是荧光增白剂ob与荧光增白剂ob-1。






荧光增白剂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塑料的加工成型温度较高,尤其是工程塑料(如ABS、聚碳酸酯等),往往达到200℃-300℃甚至更高,这就要求所选用的FWA在此温度下应保持稳定,具有良好的温度、时间稳定性;
2.由于许多塑料制品常用于户外的场合,为了保持这些制品艳丽的色彩,用于塑料增白或增艳的FWA耐晒和耐气候牢度要和同时使用的有机颜色一样高;
3.许多FWA在塑料加工温度时会部分溶解在塑料中,此外FWA容易在这些底物中发生迁移。因此要求所用的FWA在适当的配方条件下不会迁移到基体的表面或者渗透到其他材料层中,具有良好的耐迁移性能;
4.与其他添加剂化学惰性相容性要好。塑料加工时,必然会加入许多添加剂,如增塑剂、颜料、填充剂等。

尽管各种增白剂的化学构造和功能不相同, 但对纤维或织物的增白原理都是相同的。
其增白原理主要是因为增白剂的分子中含有共轭双键系统, 具有杰出的平面性, 这种特别的分子构造在日光照耀下能吸收日光中紫外线( 波长为300 ~400nm) 而宣布蓝紫色光( 波长为420~500 nm) , 蓝紫色光与纤维或织物上的黄光混合而成为白光, 从而使纤维或织物显着变白。
